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活动也有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人类必须走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中游D湖及周边地区图
材料二 D湖沿岸某地的1954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
(1)概述材料一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湖陆风是指由于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简析该湖区湖陆风在每年7~8月份最为明显的主要原因。
(3)简析该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及周围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
(4)针对D湖区出现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先造林”的治理思路。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谈谈你对这一治理思路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等压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12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此图表示2012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请从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大气热力状况、城市热岛效应分析成因。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下图为“某时刻北半球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a、b为晨昏线,且晨昏线由a向b方向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晨昏线为a线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甲地的昼长是小时。
(3)当a向b移动时,请说明此季节北京与堪培拉昼夜长短状况以及变化规律。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失衡的天平漫画。
材料二 2011年7月22日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到海面以下4 027米的最大深度,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具备1 000米深度载入深潜能力的国家。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由此说明________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3)试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如何增加我国的人口容量。
(4)“蛟龙号”深海潜水的意义有哪些?
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大约在什么年代开始明显上升?这两条曲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开始下降是在________,该曲线与世界人口曲线变化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三条曲线表示的年代顺延,可反映环境人口容量的________性。
(4)影响A、B、C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消费水平的提高
B.人口数量的减少
C.科技水平的发展
D.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改变
读下图,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
(2)我国耕地承载量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3)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我国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