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雪壁公路”(即平原公路两侧为厚厚积雪,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陡壁)景观。完成下列各题。该“雪壁公路”可能为
A.3月日本海沿海公路 |
B.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公路 |
C.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 |
D.12月中亚“丝绸之路”公路 |
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A.滑坡灾害 | B.洪涝灾害 |
C.低温冻害 | D.沙尘灾害 |
下图为某地区1月气温等温线图(单位:℃),据图回答12—14题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地是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A.800 m | B.1500 m |
C.1800 m | D.2500 m |
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国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主要河流流向大致呈从北向南流 |
B.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C.发展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是本区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 |
D.适合村庄周围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甜菜、甘蔗、小麦等 |
下图是地图上的一段纬线,这段纬线穿过我国某地形区。据图回答8—11题。图中P点附近的宗教圣地属于
A.佛教 | B.印度教 | C.伊斯兰教 | D.基督教 |
在该地形区修筑铁路,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有
A.沙漠和戈壁中缺水问题 | B.占用耕地问题 |
C.冻土和缺氧问题 | D.沼泽和河湖多的问题 |
该地形区粮食作物能够获得高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 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
C.垦殖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 D.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
图中箭头所示区域自然带分布主要表现为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分布 |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
A.东.西.北.南 | B.北.南.西.东 |
C.南.北.东.西 | D.西.东.南.北 |
下列对图示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树可能是红松,② 树可能是白杨 |
B.大小树皆伐,不利于林木的更新 |
C.减少植物的蒸腾,促进土壤沼泽化 |
D.降低采伐难度,提高生产率 |
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A.水旱灾害频发 | B.沙尘天气加重 |
C.物种减少 | D.地震灾害 |
右图为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4题:关于下列地理事物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A.从④到①黄河的径流量和含沙量都明显递减 |
B.从③到①黄土的颗粒逐渐变细 |
C.从②到①是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
D.夏季气温从②到④逐渐升高 |
历史以来,对黄土高原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方式是
A.过度樵采 | B.毁林开荒 | C.开矿 | D.历代战争 |
对该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在d地打坝建库 | B.在a地种草护坡 |
C.在c 地平整土地 | D.在b地修筑梯田 |
当地人们在选择修建窑洞地点时,图中四地最合理的是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地震发生时,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 B.上下颠簸 |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