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英国通过的议会改革方案规定: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城乡居民、年付房租额10镑以上的房客、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有选举权;……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推动这场改革的因素包括 ( )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工业资产阶级的积极斗争
③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 ④“光荣革命”的兴起
|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以故商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上述材料反映的信息包括
①上海棉纺织业兴盛
②白银大量使用
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④商业竞争激烈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宋朝某人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 B.提倡重农抑商 |
| C.重视农业的作用 | D.提倡农商并重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 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
| C.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
|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