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给林彪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是无疑义地正确的。”据此推断,这封信大致写于毛泽东思想的( )
| A.酝酿时期 | B.形成时期 | C.成熟时期 | D.发展时期 |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
| 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
|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
18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美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是
| A.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的原则 | B.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原则 |
| C.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的原则 | D.政治体制上贯穿“分权制衡”的原则 |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 |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
|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