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四地中纬度最低的是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白昼时间 |
5小时30分 |
9小时09分 |
11小时25分 |
13小时56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地面实际蒸发量分布图,完成题。Q地等值线密集,其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 | B.地势起伏大 |
C.夏季风影响大 | D.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 |
P地多年平均地面蒸发量及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800mm湿地面积较大 | B.>800mm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
C.>800mm地势较低,气温高 | D.<800mm相对高度变化小 |
读图,下面四幅图,在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下图示意地球公转的轨道,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分。完成题。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能观察到日全食现象,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 | B.乙点 | C.丙点 | D.丁点 |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P点位置时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
C.北半球昼短夜长,夜渐长 |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的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 | B.乙→丙 | C.丙→丁 | D.丁→甲 |
读图中四幅等高线图,完成题。图中的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盆地 | B.①山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谷 |
C.①盆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峰 | D.①盆地②山脊③山谷④山峰 |
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图中的中心点为极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吻合。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70°E | B.23°26′N 20°W |
C.0°110°W | D.23°26′S 100°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