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因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历史阶段的“常态”表现具有明显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但反映了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却日益加剧、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的增长,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与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新常态是在中国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结构变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较为冷静的新认识。这表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多受到理性的约束。
材料二“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经济“旧常态”的弊病,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
材料:十二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十一五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部市场的变化,二是全球气候的变化,三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时,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趋势性的变化比十一五增多了。过去30年是“生存型”阶段,十一五时期“发展型”的阶段性问题突出了。我们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同“发展型”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不适应。所以,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更强调增长方式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目标。一方面要靠自主创新,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还要靠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13分)
材料:世博会是展示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舞台。2010 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来到这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每天又有数十万人离开这里,带走人类智慧文明的火花。上海世博会,将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带到了我们身边,许多过去只在地图上存在的地方原汁原味地还原到我们眼前,许多过去只在新闻报道中耳闻的案例生动地在展馆中再现。在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世界东西方各具特色的文明争相绽放,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世界文明的绚烂多彩。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看待上海世博会所展现的各国不同特色的文化?(13分)
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表: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全国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东北地区 |
|
劳动力总量(万人) |
13181 |
3846 |
4918 |
4035 |
382 |
文化程度构成(%) |
|||||
文盲 |
1.2 |
0.9 |
1.1 |
1.7 |
0.5 |
小学 |
18.7 |
15.0 |
16.5 |
24.9 |
20.1 |
初中 |
70.1 |
70.9 |
73.0 |
65.5 |
71.8 |
高中 |
8.7 |
11.4 |
8.0 |
6.9 |
5.9 |
大专及以上 |
1.3 |
1.8 |
1.0 |
1.0 |
1.7 |
材料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中有1.05亿以上农业户籍人口,其中占大部分的农民工多数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同工不同酬,是一个普遍的就业现象。农民工居住条件差,子女受教育难,无安全保障,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低。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放宽户籍限制。11月16日,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在2012年实现城乡统一户籍,民众可自由迁徙,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贷款、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⑴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简述材料一所体现的经济信息。(4分)
⑵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农民工变市民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作出分析。(9分)材料:包容性增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脉相承。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即去“GDP主义”化,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包容性增长需要党和政府改变发展思维。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及要求所体现的政治学依据。(13分)
材料一:近年来,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主要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就业?(4分)
(2)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当树立怎样 的就业观?(4分)
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4分)
(2)树立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本题图表是我国过去的五年中城乡居民生活变化情况: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一般来讲恩格尔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60%-50%之间是温饱。50%-40%就认为是小康,40%-20%就认为是富裕。
请回答:
(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变化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