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从此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1996年内塔尼亚胡执政后,以色列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2000年7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沙龙政府上台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张淑清《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达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以双方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
(4)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折共1160件,共33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三至嘉靖以后,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材料四(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送到皇宫的奏章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作了什么改革?什么人协助明太祖处理如此之多的奏章?
(2)据材料二指出,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3)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4分)
(4)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2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材料一汉初的官制,是沿袭秦朝的。秦制则是沿自列国时代。中央最高的官为相。秦有左、右,汉通常只设一丞相。丞相之副为御史大夫。武官统称为尉。中央最高的武官,谓之太尉。这是秦及汉初的制度。……又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三公分部九卿,亦无理论根据。有大事仍合议。
——《吕思勉讲中国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頡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皇祖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与汉初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当时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2)秦汉的这种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从汉武帝时就着手解决,最终演变成材料二中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上,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