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
| B.参与国是,地位逐步提高 |
| C.凌驾于六部之上,正式统率六部 |
| D.掌有决策权,日益威胁皇权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 A.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
|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的是( )
| A.秦朝设立太尉 | B.隋唐设立三省 |
| C.宋代设枢密院 | D.清代设军机处 |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
|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
|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