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 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 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它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指出保持中俄良好关系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初的中国曾经掀起过一场激烈的西学与国学之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中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请分析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思潮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5362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1700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1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20000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5000人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1979年到2000年:
新发展阶段
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
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三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1)材料一表格中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2·日照高三模拟考试)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7分)
问题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父母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 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高达41.6%。截至2011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8分)
问题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右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5分)

每一个时代的婚姻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成为人们了解整个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诗经》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礼记》
“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礼纬》
材料二宋代婚姻观念有二:一是择偶标准变化,人们不像前代那样重门阀世族,而改为重金榜题名之人;二是婚姻关系中资财的成分很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特别计较婚姻关系中的物质财富。
——朱汉民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
材料三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士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于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徐继畬《瀛环志略》
材料四 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

类别
人数
自订婚人数及占比
人数

已婚者
395
21
5%
已订未婚者
130
20
15%

 ——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
材料五 1950年《婚姻法》颁布……195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当代中国的第一次离婚热潮也随之达到顶峰,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黄薇《一场观念与制度的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婚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宋代婚姻观念变化的原因。
(2)与中国传统婚姻相比,材料三中的英国婚俗有何特点?
(3)材料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发生怎样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4)材料五中,当代中国社会的婚姻状况有何发展?分析这一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业牧垦企业……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1919年已发展到100家,资本总额1 245万元……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许多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而且相当普遍。
——《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二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37年11月禾丰造纸厂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禾丰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中国农牧垦殖公司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禾丰造纸厂“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原因有哪些?
(3)从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和禾丰造纸厂的相似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