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其主要形式是
A.建立人民公社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实行政企分开 |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能起到鼓励垦荒的作用 |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C.能有效抑制土地的兼并 | D.能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 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
C.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 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