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或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
| 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 |
| C.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
| D.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走向崩溃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
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
|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的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的统治。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 B.生产关系的变革 | C.诸侯争权夺利 | D.宗法制形同虚设 |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周公……立七十一国” |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
| C.“裂都会而为郡邑” | D.烽火戏诸侯 |
先秦经典《尚书》中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 的正确理解是
|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
|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 B.爵位 | C.谥号 | D.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