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
下图是1913年,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右侧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 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西洋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
B.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涌动 |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段话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宣传了天赋人权思想 |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
下图是晚清甲午战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
B.清政府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缓慢 |
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
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说:“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
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
B.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
C.带有强烈盲目排外色彩 |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