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军队 |
共产党军队 |
国民党军队 |
1946年 |
127万 |
430万 |
1947年 |
195万 |
370万 |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扶助农工 |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