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
|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
|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
|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
|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
| 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
|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
|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 C.中日邦交正常化 |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 C.国民经济的调整 |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