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
|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
|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
1953年秋,天津劳动模范周志珍在写给山西丰产模范曲耀离的信中说:“咱们都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自己的工厂和土地上愉快地劳动着。这种共同的命运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把我们工人、农民的心连结到了一起。”这反映了( )
| A. |
国民经济已全面恢复 |
B. |
社会主义改造氛围正在形成 |
| C. |
农业合作化顺利完成 |
D. |
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
在1934年红五月的扩大红军突击运动中,瑞京(瑞金)3900多名新战士,经过列宁小学学生宣传鼓动而参军者有1500人;在粮食突击运动中,列宁小学学生打锣高叫:“集中粮食呀!不要使红军哥哥饿肚皮呀!”这表明( )
| A. |
经济工作稳步推进 |
B. |
战略转移需要民众支持 |
| C. |
苏区教育成效显著 |
D. |
集中粮食服务扩大红军 |
如图为清末某杂志刊登的一幅图画。该图画可用于说明( )

| A. |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
B. |
华侨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
| C. |
海外华侨支持祖国 |
D. |
清末新政推动经济发展 |
1874—1886年洋务派奏请铺设电报线路举要

由上表可知,洋务派旨在( )
| A. |
加强国防安全 |
B. |
追求经济效益 |
C. |
抵制外资侵入 |
D. |
镇压反抗运动 |
顾炎武曾说:“自三代以下,人主之于民……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乎教化之权,常不在上而在下。”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 |
王安石推行保甲 |
B. |
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 |
| C. |
张居正整肃吏治 |
D. |
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