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
|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
|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材料直接体现了(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 C.政治多极化的加速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改造农田和发展教育,这说明了( )
| A.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
| B.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
| C.世界银行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
| D.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
奥巴马和罗斯福都比较受中下层民众的拥护。罗斯福新政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雇用年青人从事造林 |
| B.某公司因为雇用未满16周岁童工而被起诉 |
| C.农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 |
| D.劳资关系委员会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 |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实行粮食税 |
| C.建立集体农庄 | D.实行义务交售制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
|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