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
A.法治至上 | B.分权制衡 | C.责任内阁 | D.虚位君主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从国际角度体现了( )
A.维护新中国利益,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
B.“一边倒”,反击美国在亚洲的“包围圈” |
C.遏制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
D.为完全解决朝鲜问题会议召开奠定了条件 |
1975 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
A.争取法国支持,重返联合国 | B.意在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D.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B.①新中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