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2)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制度?
探究二 经济篇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经济发展。
探究三 文化篇,如图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朝或元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俄国二月革命 开元盛世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蒙古灭西夏与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聚焦国际热点
材料一: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随即韩国宣布增强西部海域的军力。美国强势介入朝鲜半岛争端中,2月28日至3月10日,韩国和美国举行联合军演,朝鲜半岛形势日趋严峻。
材料二:2013年3月,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坦桑尼亚、南非、刚果三国期间阐述:“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倾听非洲声音,尊重非洲意愿,发挥建设性作用。”
材料三:金砖国家为世界新秩序带来希望
影响力: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在德班气候会议上团结合作、立场一致,强调《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石。
经济:金砖国家的稳步发展令世界为之眼前一亮,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多部引擎,引领世界经济复苏。
政治:有专家称美国正失去支配地位,而金砖国家社会相对安定,世界的未来属于金砖国家。
(1)材料一反映什么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非洲国家贫困落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习主席呼吁“国际社会倾听非洲声音,尊重非洲意愿”说明了什么?
(3)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金砖国家”主要属于哪一类国家?结合材料三,谈谈“金砖国家为世界新秩序带来希望”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5年呵,你细细地听/35年前的那一次会议孕育了东方的涛声/涛声的壮怀激烈里从此有了春天的故事……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某一个深夜/东方的涛声在中国的土地上翻山越岭/有竹子拔节的声音也有鲜嫩的苏醒/那是上个世纪的80 年代,东方的涛声回响在闽粤的海岸边/远航的帆船满载着闽粤故事……“人民富裕了”的捷报传遍神州/“中国强大了”的声音响彻寰宇/在东方的涛声里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1)探寻足迹:“35年前的那一次会议”是指哪一次会议?上述诗歌反映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2)聆听回响:“东方的涛声”是指哪一项伟大决策?
(3)畅想明天:诗歌中“土地苏醒”、“闽粤故事”这两大创新实践活动是指哪些历史事件?结合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简要说明“我们的明天更美好”的必然性。

材料一:2013年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空前紧张,叙利亚国内炮声隆隆,伊朗核危机升级,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环伺中东,不惜发出战争信号。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日本图谋独霸钓鱼岛活动有恃无恐。
材料二: 2013年9月3日至13日,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出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首次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这是一次充满希望和面向未来的历史性访问。访问实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全面战略升级,推动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安全合作与务实合作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在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多边舞台传递出中国经济鲜明的政策信号,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再次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的信心与智慧。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什么问题?材料充分说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西方列强环伺中东、搅混亚太的动机是什么?
(3)从当今世界的主题角度谈谈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有何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美、中两国推行的外交政策(理念)有什么不同?直面美日挑衅,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责任意识?

透过老王家事 看风雨中国(本题共8分)

老王家事
背景事件
1950年,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19岁的我当兵上了战场

1951年,战场上的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
家里分到了5亩地还有一头牛。
土地改革
1960年,随大伙一起出工生产,很多人都偷懒,出工不出力。

1973年,街上很多红卫兵在批斗走资派,社会一片大乱,种地也不能进行,家里陷入困苦的境地。

1980年,我承包了村里的十亩地,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得益于(填会议名称)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在农村实行(填制度名称)

(1)请在表格中的①②③④⑤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2)事件①和土地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说说②事件有什么后果?
(3)土地改革之后土地制度是农民土地私有制,为什么老王还要在1980年向村里承包十亩地?

【立足国情,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认清国情,才能更好地搞建设。建国初期因为对国情认识不足而走了一些弯路,请举2例。
(2)立足国情,才能更好地制定方针政策。请说出30多年前一次会议上我党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并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决策的重要性。
(3)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为当代青少年应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