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分)新中国建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起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神奇逆转】 材料二 下图是 1952 年和 1957 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艰苦创业】 材料三 1962 年12月焦裕禄调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通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在一年多时间里,在全县 149 个大队中,他跑遍了 120 多个。他家里也很困难,没有像样的棉被,县里补助他 3 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他患了肝癌,仍坚持工作,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群众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改革发展】 材料四 习近平强调,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中 1952 年到 1957 年工业产品产量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 1956 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的成。
(3)材料三中焦裕禄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4)依据材料四联系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革命和改革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重要的革命或者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华文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一中英国的“制度创新”指什么?根据所学试举一例英国科技创新的表现。
材料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成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它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3)材料二中日本是如何“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举一例日本强大后单独发动的侵华战争。
材料四: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崛起与三位历史人物分不开。根据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4分)
(4)
材料五: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
全民 |
集体 |
公私合营 |
私营 |
个体手工业 |
1952年 |
41.5 |
3.2 |
4 |
30.7 |
20.6 |
1956年 |
54.5 |
17.1 |
27.2 |
0.04 |
1.2 |
(5)导致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上述探究的认识。
世界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结束了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两极格局告终。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签订的主要条约是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有什么积极作用?
(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西欧各国为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政治一体化成立了什么组织?
(4)“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你认为当今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还有哪些?
(5)我们青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西部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松赞干布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材料三: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针对“北方边境战争不断”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时期“西部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二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唐朝与今天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体现了当时统治者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所反映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什么新的民族?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制度?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两千多年民族关系的发展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强劲发展。追溯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材料三: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的?
(2)进入近代,南方也是洋务企业和私营企业创办最早和比较集中的地区。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在南方地区所办的洋务企业两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请你说说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省。
(4)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材料三: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