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说的“策”是指什么制度?
(2) 材料二这句话是谁说的?举一例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3) 说出三个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具体史实。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田宅和爵位,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哪两次改革的措施吗?
(2)这两次改革的主持人是谁?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
(3)材料中一和材料二的改革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3)秦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3)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1)“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哪位思想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2)“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雨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他是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国时期我国哪位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发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的战争?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什么运动?提出了哪些口号?
(2)“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