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B.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本大题共小题,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形成了包括 “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E.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
马是人类最早(xùn)化的动物之一,无论在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黄色的马为“骠”,黑色的马为“骊”,青黑色的马为“骐”,枣红色的马为“骅”,黑鬃黑尾的红色马为“骝”,黑色白蹄的马为“骓”……仅从根据颜色命名就可(kuī)见关于马的文化何其丰富。民间的养马之道、马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关于马的民俗习惯等等,相关知识,灿若【甲】(晨星/星河)。
千金买马骨的国君,自比“ 老骥伏砺,志在千里”的曹操,以马姓为奖赏的赵惠文王……人们爱马,因为好马好比良才,因为老马存有壮心,因为兵强马壮就是实力。马革裹尸的马援,木牛流马的诸葛,青丝白马的侯景……冷兵器时代,人与马组成了最具威摄力的军事力量,朝代总是在马蹄下更替,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历史。
随着岁月的【乙】(流转/流逝)和沉积,马从具象的物体,慢慢衍生出了抽象的文化:寻觅“ A(千里马)”般的人才,期待“ B(青梅竹马)”的爱情,鄙夷“ C(溜须拍马)”的(xiàn)媚,羡慕“ D(厉兵秣马)”的境界,【丙】不耻/ 不齿)“寒蝉仗马”的(què)懦;马也架起了中国与外域沟通的桥梁,从东汉白马自西域驮来佛经,到当今骑士文化占据荧屏……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不正确的是()

A.驯(xùn)化威摄力
B.窥(kuī)见衍生
C.谄(xiàn)媚老骥伏砺
D.怯(què)懦刀光剑影

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晨星流转不耻 B.星河流转不齿
C.星河流逝不耻 D.晨星流转不齿

填入A.B.C.D四处熟语或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马 B.青梅竹马 C.溜须拍马 D.厉兵秣马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可作为“绝胜牛衣对泣时”上联的一项是()

A.马革裹尸还葬耳 B.马革裹尸当自誓
C.一朝马革裹尸日 D.何需马革裹尸还

根据文意,填入丁处,最适合做结尾的一句是()

A.马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符号。 B.马,已经成为世人喜爱的朋友。
C.马已然成为文化艺术创作主体。 D.马,已然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马的毛色是识别马匹的重要标志,多样的毛色中蕴藏着丰富的马文化。
B.马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以至于评价功绩被喻为“汗马功劳”。
C.如果将有关马的内容从我国的文化史中抽出,那许多文化典籍将会残缺不全。
D.短文以马为素材,融具象的特点与抽象的符号为一体,既清晰明了又意蕴深长。

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以个人习惯对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B.作者认为,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有心灵,一些人因为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内心生活,所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
C.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意思是说,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D.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从而拥有精神家园。

E.本文通过记住回家的路这一形象说法,表现了在喧嚣嘈杂的社会生活中既要走出去建功立业,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关注内心的生活,流露出作者对青年人的劝解和批评。
作者为什么说“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联系你的生活积累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盛于汉代,汉受《诗》、《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悟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8分。
读书人足不出户,单靠苦思冥想,是很难成就大学问的。这一点,古人很清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古今中外的读书人,都曾借助“上路”来求学问,交朋友,并自己的名声。①某种意义上,“旅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过程,一种生命,本身就有独立价值。不说诗文,就说绘画吧。在中国,山水之所以入画,很大程度是因为旅人。先有“旅人”,后才有“景观”。欣赏宋人范宽《溪山行旅图》、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以及明人戴进的《关山行旅图》,表现的对象是山水,题名却都是“行旅”,就因为旅人的眼光了山水审美的意义。旅人不是一般的动物,景观也并非简单的地貌,二者相逢,互相对峙与对视,方有所谓的“风景”。重峦叠嶂,山路蜿蜒,中间有一赶路人。别看这小人在画面上很不起眼,却是②。好山好水,好树好屋,可观可赏,可居可游,这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取材于陈平原《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
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播不妨境界 B.传递不管境界
C.传播不管意境 D.传递不妨意境

填入文中①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行路”不一定非跟“读书”结盟不可。
B.可见,“行路”只有和“读书”结盟方可。
C.可见,与“行路”结盟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
D.可是,光“行路”不“读书”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填入文中②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椽之笔 B.点睛之笔 C.神来之笔 D.妙笔生花

下列有关文句依次出自哪部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③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A.红楼梦论语三国演义哈姆莱特
B.西厢记庄子三国演义窦娥冤
C.西厢记论语水浒传窦娥冤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