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由此可见( )
| A.该作家当年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 |
| B.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 C.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 |
| D.德国地理教科书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进行修订 |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A.①② | B.②④ |
| C.①③ | D.③④ |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
|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
|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
|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
|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
|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