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放逐法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若干古希腊城邦所实施的一项独特的政治法律制度。有人形容,被陶片放逐法所放逐的名单简直是一部雅典英雄榜。这一情况说明陶片放逐法( )
A.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
B.自始至终是雅典城邦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 |
C.起到了维护公民权利、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
D.作为直接民主制的形式存在严重缺陷 |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
A.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 B.限制贵族自由 | C.彻底消除贫富差距 | D.建立君主制 |
据统计,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 相差只有1/3多点。而到了30年后的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对此现象的解读评价正确的是
A.冷战背景下,世界动荡因素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
B.西德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东德未能获得这些援助 |
C.资本主义的西德较之于社会主义的东德具有发展经济的先天制度优越性 |
D.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错失了发展的重要机遇 |
从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到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十年,在这十年间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回升 | B.西方经济经历了危机和“滞胀” |
C.美国丧失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日本面临的国际条件看,这三次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 B.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
C.欧美列强矛盾重重 | D.欧美各国人民革命运动高涨 |
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
B.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