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 |
| 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 C.法律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
| D.注重调整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 |
西方人把科举制看作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下面有关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 |
| B.科举制的发明,有利于摒除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 |
| C.科举制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
| D.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 D.行省制 |
梭伦认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与此对应的雅典政治制度是
| A.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
| B.实行财产等级制,一、二等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
| C.公民大会成为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
| D.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为民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 |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 |
| B.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
| 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权力 |
| 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 |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上升”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 ②《临时约法》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