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最近,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牵动各方神经。早在2011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柏林墙的修建尼克松访华不结盟运动标志
A.西欧的崛起 | B.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 |
C.第三世界的兴起 | D.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 |
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中西政治体制异同点的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最终归属 |
C.都体现了集权于国家元首,不同的是地方权力的分配 |
D.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舞台,成为的主力军 |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