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
B.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
C.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
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 B.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 D.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
下列属于防治洪灾的非工程措施的( )。
A.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
B.兴修水库,退耕还湖 |
C.开挖分洪道 |
D.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 |
下列情况能导致洪灾的是 ( )
①地表径流不能为河道容纳②冰凌阻塞河道
③冰雪融化江河水位陡涨以致河堤决口④反气旋天气长期影响
A.①②④ | B.① | C.①②③ | D.①④ |
我国东部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势西高东低,水流湍急 | 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强弱不同 |
C.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D.台风的影响所致 |
下列现象体现群发性的是( )
A.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 | B.火山——台风——干旱 |
C.寒潮——酸雨——南极臭氧空洞 | D.台风——洪涝——水土流失 |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C.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 B.黄赤交角的变化 |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 B.河流冰期延长 |
C.海平面下降 | D.两极冰川面积扩大 |
全球变暖虽然会给地球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但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大幅度减少 |
B.全球变暖会使冰川的融化量加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水资源更加充沛 |
C.全球变暖会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各地的农作物产量提高 |
D.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变得使于温带作物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