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该《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对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的全面改革正在加速,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统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发展,将使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日益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拥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促进劳动力加速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向城镇高效率的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后,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购买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可以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还会产生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巨大投资需求。逐步消除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化解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我国加快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意见》提出,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要加强户籍管理和居民身份证管理,严肃法纪,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1.6万公务员职位,而考试报名数有141.5万人,考录比为88:1,如果再加上各地公务员招考,人数更为惊人。公务员没有失业之虞,人们追求“铁饭碗”没有错,其实,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就业关乎人的生存和尊严,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培育、创业环境建设、劳动者素质提高、择业观念变革等方面的努力。
(1)请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劳动者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2)请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途径。
材料一,
材料二:居民年储蓄率=(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目前,世界平均个人年储蓄率低于10%,欧美日等国常年在5%左右徘徊。
(1)材料一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请计算2008年我国年储蓄率。
(3)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对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说明。
(4)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怎样才能使居民敢于花钱?
2010年12月3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发扬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弘扬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理念,倡导志愿精神。世博精神源于世博,又高于世博,是世博事业的成功升华。它将推动改革开放和国民素质提升,成为加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能源。
运用“物质与意识”相关知识,简要回答:
(1)为什么说“世博精神源于世博”?(4分)
(2)为什么要发扬世博精神?(4分)
目前,我国有2.3亿农民工,从事着最苦最累最繁重的工作。农民工依靠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拿着最低水平的工资,一些地方农民工的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应当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等于剥夺了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来自农村、在上海打工的一位男青年的心声。
(1)权益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保障,请简要回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是怎样的?
(3)法律由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在“就保障农民工权益问题”的议案中会写上哪些内容?
2010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年,央行7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在10月和12月使用了两次加息。
(1)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是实施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实施这一手段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