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国家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高考中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针对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有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化解传统文化危机;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投入过多精力学习传统文化会影响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赞成者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反对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③传统文化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
④传统文化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针对国家教育部决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他们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不同的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 ②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④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武汉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1985年8月,方俊明和同伴回家路过尔湖时,突然听见湖中传来“救命”声,方俊明想都没想,一头扎下水。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孩子只是在浅水区假装落水逗岸上的妹妹玩;方俊明则头部撞到水泥台,从此高位截瘫,他的人生因这一跳而彻底改变。28年后,头发花白的方俊明,终于获得见义勇为证书。荣誉迟到28年,但方俊明一生无悔,其原因是()
①衡量人的价值不考虑个人利益
②人生主要价值在于精神贡献
③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④努力为社会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照搬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模式,一味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缺少统筹规划,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这对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辩证法启示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回顾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无论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其他创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以理论上的创新为前提的。这说明()
A.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决定性作用 |
B.理论创新决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D.只要有理论上的创新,就会带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C.“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