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
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
B.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
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
C.可通过标记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 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
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 | 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下表数据说明( )。
A.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就不同 |
B.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其他激素无关 |
C.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 mg/L时,胚芽鞘生长受抑制 |
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 mg/L左右 |
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不一定改变 |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
C.两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生殖隔离,表明它们的基因库中的基因完全不同 |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