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是一部大国崛起和衰落交替的历史,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关系的主角,大国之间的较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二: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他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大国崛起》
材料三:“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 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材料四: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然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全球经济力量。调速增效成为中国经济打造可持续增长“新常态”的关键所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既是全球“新局势”的重要组成,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提速。……从金砖银行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从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到推进贸易便利化,中国正不断增强与世界经济的“粘合力”。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受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2 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表现在哪些国家或地区?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一战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哪两次会议建立了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秩序?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请写出这一格局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4)材料三中所反映的美国国防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其提出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5)材料四中说“在‘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互动方式正在重构”,这跟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什么趋势加强联系紧密?导致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联系紧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认为各国该如何做?
19世纪60年代,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广袤大地上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获胜演说中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让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并且即将取得成功。”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怎样“懂得改变”的?这一改变有何作用?
材料二 1861年2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主持国务会议开幕式,他强调说:“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并且一般情况下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2)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简述其历史背景。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人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哪些积极作用?
90年峥嵘岁月,90年光辉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探究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共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全国
材料二1945年8月28日,当毛泽东等走下飞机时,山城重庆沸腾了,……举国上下无不对中共真诚谋求和平的行动大加赞赏。民主人士柳亚子称赞毛泽东的行为是“弥天大勇”。
——《中国历史》(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事件的和平解决?材料二中的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第几次合作?(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的结果是签订了什么重要文件?(2分)
(3)依据材料三,党和政府按照什么伟大构想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谁?(2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分)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2分)
(3)材料三辽“与朝延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 (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犹如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百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在21世纪,中美关系继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将为世界和平、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材料一: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人教网刊》
材料二: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企图把中国代表视为根本不存在。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当时命令美国代表团成员不许同共产党中国的代表团成员握手。 ——回忆录《我的丈夫冀朝铸》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了裁决,认定中国输美化学增白剂、镀锌钢丝、钢质车轮存在着倾销和补贴的行为。同一天,美国商务部还对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作出了初裁。在仅仅的24个小时之内,美国就针对中国的产品作出四次反倾销和反补贴裁决,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温。
——《新京报》
材料五:三年前的耶诞节后两天,美国专栏作家邦乔妮( Sara Bongiorni)望着家中节日后的满地狼籍时,忽然发现中国占领了她的家,包含电视、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于是决定展开全家“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计划。……这项计划的执行过程日前成书,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书中,邦乔妮描述她及家人在拒绝中国商品一年中的体验,发现以前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事,例如买双新鞋、买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家具,在没有了中国之后,都变成一种痛苦折磨。
——《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哪一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美国五十年代的拒绝和中国握手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有何意义?
(4)针对材料四的中美贸易摩擦,你认为中国商务部应该寻找哪一国际机构来进行仲裁?
(5)通过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你认为中美两国为了更好的发展各自的经济,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1分)
历史视角——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历史】
材料一 (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说:“中国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因为到1945年……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日本人是怎样“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关注现在】
材料三 如图:1985年西方观察家对中国和西欧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材料引自徐中约的《中国的奋斗》)
(3)据材料三,说说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实力出现如右图所示的变化趋势,将会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
【思考未来】
(5)你认为未来的中国应该树立怎样的国际形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