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之所以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因为(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C.只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必定能取得成功 |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 |
楚汉相争,项羽失败,自刎于乌江之畔。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立场、知识和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一个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他的伙伴抛弃了,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他没有一点食物,他的腿受了重伤不停的流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一匹病狼舔着他的血迹一直尾随着他。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狼,在求生意志的支撑下,他把握住了最后的时机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生命,就是不放弃自己。这部作品表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居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不懂得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这是时下文学界对王维笔下的“长河落日圆”最惯用的解读,但到过塞外大漠的人所看见的长河落日却多为惨白的太阳,衬托出大漠无尽的苍凉孤远,而不总是“恍然红日”下的“雄奇瑰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为了凸显诗人的意境,可以从自身感悟出发而忽略塞外风光的真实场景
③对诗的解读要从真实的场景中把握其意境,才能更准确的透视于作者的创作思想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从意识的本质看
①“直”与“圆”的意境是诗人对塞外风光的能动反映
②“直”与“圆”的意境完全由诗人的情感决定的
③“直”与“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④“直”与“圆”的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