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三个实验均可证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实验Ⅰ:用试管集满CO2,迅速加入NaOH溶液、塞紧橡皮塞,充分振荡,静置.
(1)实验后打开橡皮塞时,听到响亮的“啵”声,其原因是实验后试管中的气压 (填“变大”或“变小”);
(2)对静置后的溶液进行下列操作,由对应的现象可推知CO2与NaOH溶液一定反应的是 (填序号).
A.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B.滴加少量稀盐酸,不产生气泡
C.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Ⅱ:在8.0g NaOH固体中加入适量95%的乙醇溶液,配制成饱和NaOH的乙醇溶液,向该溶液中通入CO2,直至产生白色沉淀Na2CO3.
(1)某托盘天平标尺的最大刻度为1g,配备有1g、2g、5g和10g四种砝码若干个,用该天平称取8.0g NaOH固体时,所需砝码总数为 个;
(2)实验Ⅱ利用的原理是: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Ⅲ:如图所示,将5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ρ≈1.1g/mL)缓慢、全部注射入瓶中,观察到酒精倒流入瓶中,最终瓶中剩余5mL气体.此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约可溶1体积CO2,CO2不溶于酒精,ρ(CO2)≈2gL.
(1)实验时 (填“能”或“不能”)用水代替量筒中的酒精;
(2)实验时将NaOH溶液缓慢注射入瓶中的原因是 ;
(3)根据上述实验可推知:与NaOH溶液反应的CO2约为 (取整数)mL;
(4)理论上,上述5mL NaOH溶液与足量CO2反应都转化为Na2CO3时,参加反应的CO2的体积大约为多少毫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取整数)
(5)实际上,上述NaOH溶液吸收的CO2偏少,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CO2不纯
B.装置漏气
C.NaOH与CO2化合生成了NaHCO3
d.倒流入瓶中的酒精干扰了NaOH溶液对CO2的吸收.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b。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上图字母),化学方程式是;若选用B 装置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填上图字母)。
(4)他们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下图所示)。
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B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从(填c或d)。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从不同角度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1)如何用实验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先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pH,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 |
pH逐渐变大,最后pH![]() |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
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强调只有测得pH 7才能证明反应发生了?
方案二:如下图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路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取少量方案二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
若生成蓝色沉淀 |
氢氧化钠有剩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
若没有明显现象 |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
小明同学对此提出质疑,没有明显现象也不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他认为还需要补充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
补充方案 |
取上述少量方案二所得溶液于试管,加入________(填一种试剂的名称),观察现象 |
____________ |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
小明同学打算自己探究一下MnO2在分解过氧化氢时所起的作用,但手边没有现成的MnO2药品,只有高锰酸钾,30%过氧化氢溶液、木条、水、火柴,其他仪器可任选.
(1)若要先得到MnO2粉末,反应原理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装置为(用图示).
(2)已知实验(1)中试管中剩下两种物质,其中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而另一种易溶于水,小明用了一种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步骤为:①,②.
(3)小明认为若要探究MnO2在较低的温度下对分解H2O2有无催化作用,需作对比实验,他设计了三组实验:①在试管中加入5ml 30%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看木条是否复燃.②......;③在第3支试管中加入5ml 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你认为小明设计的第2组实验过程应为:.
(4)小明得到的是③中有O2放出,但他认为③中有O2放出是因为MnO2与H2O2发生了反应,你如何帮他设计实验来说明MnO2没有和H2O2起反应,而只是起了催化作用?
在一次用餐中,同学们对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对其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1)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取沉淀与试管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写出白色沉淀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实验并结合资料得出氢氧化钠已变质。
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探究。
(2)甲组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下图探究。
(3)乙组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夜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夜,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经讨论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4)【反思与评价】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应用】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选择适量的________。
A.Ba(OH)2溶液B.CaCl2溶液C.Ca(OH)2溶液
(6)【表达与交流】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________,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为探究空气的组成,小明用下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2)小明又设计了如上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___(只需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__处(填“1”、“2”、“3”、“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只需写一条)。
(3)从课本镁条燃烧实验小明得到启发,于是他用镁代替红磷做起了这个实验,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1/5,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能原因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