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Ⅰ),结果F1全部为红眼。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这种现象不能用孟德尔的理论完全解释清楚。于是他继续做了下表所示的实验(Ⅱ、Ⅲ):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Ⅱ可视为实验Ⅰ的测交实验,其结果表明F1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
| B.实验Ⅲ是实验Ⅰ的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确定其不属于核遗传 |
| C.实验Ⅲ的结果表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精子只有一半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
| D.对实验Ⅰ、Ⅱ、Ⅲ最合理的解释是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
从细胞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分析,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A.表面积/体积>1 | B.表面积/体积<1 |
| C.表面积/体积=1 | D.没有明显关系 |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利斯特利用植物及小鼠和燃烧的蜡烛进行实验,证实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
| B.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
|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两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 D.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14C做实验,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传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乙图表示不加抑制剂、加一定量的竞争性抑制剂、加一定量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后反应速率变化与底物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
| B.曲线c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
| C.曲线a、b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酶处于饱和状态 |
| D.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
下图为某同学在研究离体小鼠肝脏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时所作的曲线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横坐标代表时间,则纵坐标可代表细胞内某物质的积累量,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该细胞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该物质 |
| B.如果横坐标代表底物浓度,则纵坐标可代表某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速率,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载体数量有限 |
| C.如果横坐标代表O2浓度,则纵坐标可代表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速率,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催化有氧呼吸的酶活性达到最高 |
| D.如果横坐标代表底物浓度,则纵坐标可代表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速率,到达P点的原因可能是细胞提供的能量有限 |
下列现象能说明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
①甘油等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出细胞
②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时间过长会导致动物细胞通透性改变
③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能在细胞膜上检测到有放射性
④适当升高温度可使得细胞膜运输效率提高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