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大贾”指( )。
| A.粤商 | B.晋商 | C.徽商 | D.浙商 |
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蕃客云集,此处“蕃客”主要是 ( )。
| A.徽商、晋商 | B.西域商人 |
| C.波斯、阿拉伯商人 | D.西藏商人 |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
|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
|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
|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 B.商业繁荣 |
| C.商人众多 |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
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 )。
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