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汉书·严助传》记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 |
| 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 |
|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 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
|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
|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对此种人的入境,每人可征不超过十美元的税。这表明
| A.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结果 |
| B.黑奴贸易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
| C.南部种植园经济受到限制 |
| D.统一征税是联邦政府经济职能 |
1688年英国议会政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的信用工具——国债的发明。这种公共借贷能够有力地满足紧急需要,其关键是议会负责偿还债务。材料表明
| A.财政改革推动了共和制的确立 |
| B.英国国王行政权已经被议会剥夺 |
| C.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权力的转移 |
| D.国债之争是光荣革命的导火线 |
从克里斯提尼时期开始,希腊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许多节日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负责统帅军队,这
| A.限制了贵族的政治影响 | B.有利于公民为城邦效力 |
| C.是陶片放逐法推行的结果 | D.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