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未分解叶与半分解叶),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最为喜好。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的数量,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回答:
(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________。
(2)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牛的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____,
写出该过程的遗传图解:
(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_____。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 )
A.纯种黑牛 | B.杂种黑牛 | C.棕色牛 | D.以上都不对 |
下图是具有四条染色体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C图所示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判断理由:①从染色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细胞结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核膜尚未消失。
(2)细胞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的是________图,这些细胞在染色体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________图。其加倍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图代表的分裂时期能显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显著区别。
(5)在下图中标出该植物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
(1)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
(2)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分类,图中培养基属于培养基。
(3)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是。
(4)动物细胞融合除了采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常用诱导剂外,还可以采用。
(5)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既具备骨髓瘤细胞的特点,又具备淋巴细胞的特点。
(6)淋巴细胞是由动物体中的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上图中的某些淋巴细胞是指。
下图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1)图中完成植物体细胞融合的过程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____。
(2)在②过程中,可用的化学诱导剂是_________,可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若在容器中放置若干ab结构,诱导完成且假设所有细胞都发生了融合,然后经③过程,形成的d细胞的类型有_________种(这里仅考虑2个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从中选出_________进行培养。
(3)f称为_________,该植株具有_________。
(4)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为什么?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的含量显著增高,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可分别测定一种酶的催化效率。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提取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并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等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主要试剂及仪器:1mg/mL的标准麦芽糖溶液、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蒸馏水、石英砂、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备酶溶液。
步骤二:略。
步骤三:取 6支干净的、体积相同并具刻度的试管依次编号,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再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注:+表示碘液变蓝色,-表示碘液不变色)。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mL) |
8 |
8 |
8 |
8 |
8 |
8 |
恒温水浴5min(℃)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α-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β-淀粉酶失去活性的溶液 (mL) |
1 |
1 |
1 |
1 |
1 |
1 |
恒温水浴5min(℃)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液混合,振荡后恒温水浴5min(℃)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加入碘液,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 |
+++ |
++ |
+ |
- |
++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表明:小麦种子发芽时,胚产生赤霉素,赤霉素扩散到糊粉层,诱导淀粉酶的合成。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的主要机理是▲ 。
(2)步骤二的具体操作是▲ 。
(3)加入碘液,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发现试管4中碘液不变色,能否据此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合温度一定是60℃?▲ 。理由是▲ 。该实验中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4)若要进一步研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请简要写出制备该种酶溶液的方法:▲ 。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