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发展历程: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相互离不开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二者有机结合
④事物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一些人认为,传统年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载体变化或消失了,传统文化也失去了根基,面临逐渐消解的危机。这种观点
①具有合理性,因为文化载体的变化对文化传承有一定影响
②具有合理性,因为文化的载体变化能决定内容的变化
③具有片面性,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化载体的与时俱进
④具有片面性,因为文化具有稳定性,要求文化载体稳定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中国,春联已不单单是春联,而是中国人的心灵底片、中国人的传统大戏;窗花已不单单是窗花,而是中国人的心灵图纸、中国人的生命吟唱。爆竹、锣鼓、秧歌,是中国人向天地致敬的媒介,花馍馍、馒头、长面、饺子则是中国人以食为敬,以食感恩的载体。这说明
A.春联、窗花等文化元素的内涵现已改变 | B.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C.传统文化左右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D.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 |
为了旅游开发,找中国文学名著里的虚构人物充当资源,修“故居”、造“故里”,让人啼笑皆非;重金打造一房地产项目,唯恐无人赏识,于是在宣传上欢呼“某地崛起新的文化地标”。这些现象
A.忽视了文化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 | B.割裂了文化发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C.看到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 D.做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 |
现在,我国不少年轻人和孩子都喜欢过国外的“洋节”, 对此,有人认为“对于外来节日和文化,我们不应盲目崇信,也没必要出口就是‘抵制’。”你认为该观点
A.正确。因为过“洋节”也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
B.错误。因为过“洋节”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
C.正确。因为过“洋节”把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了起来 |
D.错误。因为过“洋节”没有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海外设立了十四个中国文化中心,为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些中国文化中心借用当地的资源,按照当地人的接受习惯,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播文化,在当地受到欢迎。这表明
①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多样性文化
②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融合为一种文化
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④选择恰当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