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 ——节选自《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材料三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5)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几项发明?图二“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6)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忌也不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材料二: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及其影响。
(2)、日本在19世纪中期“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改革”这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哪一政策?
(4)、分析以上材料,你认为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读图说史:
(1)、图一形象地说明哪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该人物在经济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苏联的哪一经济体制造成图三所反映的经济状况?中共为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走上了什么样的建设道路?
(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材料二: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材料一中的“和平制度”是指什么?为确立“和平制度”,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哪两次国际会议?
(2)材料二中的两个“战争”分别是什么?
(3)“华约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4)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伏彼起,给国际安全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
(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 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 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来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其主要表现是什么?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据材 料二、三结合所学,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计多。”
——唐朝诗人皮日休
材料三: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该河的名称?其中心和起止点的具体名称(今天的地名)。
名称:A BC
(2)上述两则材料对“此河”的作用评价很高,对“此河”的开凿你有何看法?
(3)材料三中赵州桥建于何时?是谁设计建造的?它有何历史地位?
(4)材料三中的《金刚经》原藏于敦煌莫高窟,是什么时候印制的?它采用什么技术印制?它在今天看来有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