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 1904年约1 900个,占工业总数的0. 9% ,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从材料中可获取的信息有( )
①企业生产规模大 ②资本集中 ③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④国民贫富差距缩小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一职,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 )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②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 | B.盲目排斥洋货 |
C.极端排外情结 | D.维护传统社会 |
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 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独裁卖国,激起民愤 | 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 |
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