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迁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邦本 |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B.《共产党宣言》诞生 |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介绍马克思主义 |
西方习俗礼仪 |
国事要闻 |
|
文章数量(篇) |
36 |
5 |
30 |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对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缺陷是
A.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 | B.尚未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
C.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D.矫枉过正是文化改革运动的通病 |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主张实行
A.民主共和制 | B.君主立宪制 | C.苏维埃体制 | D.人民民主制 |
粱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