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
20世纪20年代之前,社会调查和贫困影响对工业革命的主流解释。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早期,人们侧重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周期性变化。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的学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重写工业革命的历史。1974年以来,工业革命又被赋予新的涵义。工业革命研究角度的变化说明
A.重新解释工业革命是政治需要 | B.多元史观影响研究者思维视角 |
C.全球化加快推动研究视角转移 | D.社会现实影响研究界重心变换 |
列宁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文章中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反映了列宁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雏形 | D.脱离俄国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