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厦漳泉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资源环境空间管理措施,出现了城镇建设挤占生态空间、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等现象,引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环境问题正倒逼三地进入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新型区域治理阶段。环境保护一体化对环保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材料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也是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厦漳泉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更是厦漳泉三市的民心所向 和迫切要求。三市签订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先后在厦门和漳州召开了两次党政联席会,制定《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提出到2015年,厦漳泉大都市区要初步实现同城化,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化。四大定位面向海峡两岸,布局“一核、三带、两轴” “一核”指大都市核心区;“三带”指绿色山地生态保育带、沿海产业城镇聚 集带、蓝色海洋保护与开发带;“两轴”指厦漳 -龙岩- 赣州发展轴和厦泉-三明-抚州发展轴。在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下,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加速。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谈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如何破解资源环境问题?(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战略部署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战略部署的理论依据?
某校高一(2)班学生针对用工荒、就业难、电荒等热门问题,进行了研究型学习,下面是他们搜集的资料,请你一同参与探讨。
话题一“用工荒”主要表现在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供给结构中第二代农民工比重增加、作用于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利益所形成的流出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弱化。
(1)有人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话题二某省就“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指出,“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增强劳动者的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通过制定鼓励投资农业、农村的优惠政策,推动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科技培训,使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
(2)请你结合该省解决农民就业的措施,为推进农民工就业,提出自己的建议。(8分)
话题三煤炭价格上涨过高,电力企业亏损不愿发电,且所谓煤炭价格上涨过高,也不是经济过热导致对煤炭需求过旺,而是国际上能源价格提高推动国内煤炭价格的提高。现在电力改革仍不合理,电力企业还希望国家干预,用计划价格供给煤炭。煤炭价格上涨,电力改革又相对滞后,这些因素促使电力企业消极怠工,出现电荒现象,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电荒问题。
有人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我国当前存在的某种现象。
(1)“他”敢剪吗?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
(2)谈谈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材料一 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城镇居民 |
35.8% |
35.3% |
35.1% |
34.8% |
农村居民 |
45.2% |
43.6% |
42.5% |
41.7% |
材料二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表)
选项 |
人数 |
影响程度 |
经济收入 |
5872 |
18.48% |
身心健康 |
5899 |
18.25% |
社会保障 |
4818 |
14.91% |
家庭和睦 |
4728 |
14.63% |
社会环境 |
4587 |
14.19% |
人际关系 |
3401 |
10.52% |
自我价值实现 |
2912 |
9.01% |
小计 |
32317 |
100% |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
原因。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三条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途径
(14分)根据下列材料运用有关知识回答:
材料一:民族精神和道德力量在任何国家,对任何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辗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辗过。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孩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工人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最终,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离世。
材料二: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我们应如何“呼唤新时代的社会公德”?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公平和效率问题,我们党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十五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针对我们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演化过程,有人说:“真理会因人因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