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对雨果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
B.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
C.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了保护作用 |
D.雨果指出中国落后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
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 B.汉武帝创设太学 |
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 D.明朝八股取士 |
2014年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20周年,自成立以来三国贸易翻了3倍,2008年达到9490亿美元。这说明
A.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
B.美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 |
C.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快了三国贸易的发展 |
D.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B.多种所有制并存 |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有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C.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