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材料二西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材料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材料一、二、三均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选官方法,并概括它与材料二中西汉的察举制度在人才选拔要求方面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三中两种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途径,并任选一种选官制度作简要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
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
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
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
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
些特点?
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
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忧”和“心灰”的真实
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否实现?
为什么?
材料三

(3)据材料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对战后初期世界经
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四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
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
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4)据上述材料,在各国政府解决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方面,“道
德”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
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
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
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
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
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
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
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
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孙中山像和题词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
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
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
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
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
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
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
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
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
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
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05年邓实先生的名文《古学复兴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
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
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
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
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⑴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共同之处?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
上,二者有何不同?
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材料三中康有为为什么宣传孔子是主张变
革的先师?
⑶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3小题,共18分)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
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
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
历史》
材料二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
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三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
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6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
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至明代“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说明李贽这一看法形成的原因。(4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