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
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 |
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C.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它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 |
B.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 |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
D.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
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这里的“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主要是指
①青年学生②先进的知识分子③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④广大农民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据2008年7月1日《广州日报》报道,6月27日,英国王室官员“哭穷”,说王室缺乏足够的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王室解决经费问题应通过
A.直接向全国征税 | B.向英联邦国家募集 |
C.向政府申请拨款 | D.要求首相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