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
|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
|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
|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 A.墨家学派 | B.儒家学派 | C.道家学派 | D.法家学派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
| 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
| 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
| 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
|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
|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
|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
|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
|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
|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这一现象表明]()
| A.宗法制维系政治等级 | B.礼乐制度的崩溃 |
| C.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 D.君主专制的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