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著名政论家黄远庸曾写道:“由今思之,革命者,亦即罢学风潮之放大影片而已。综自革命后种种政界现象,凡系革命派所主持者,无一不与取缔风潮相似。革命之后,不从政治轨道为和平进行,乃一切以罢学式的革命之精神行之,至于一败涂地,而受此后种种恶果。”材料反映了( )
| A.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 B.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一场大的罢学风潮 |
| C.暴力革命需要先进革命精神指导 |
| D.作者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
“西方标准教科书认为,(列宁)《怎么办?》一书是最终导致斯大林主义的残酷的布尔什维克之连续链条的第一环。……里赫则系统地证明了俄国革命运动中最坚定地追求政治自由的战士不是别人,而正是列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西方学者对俄国革命史有分歧认识 |
| B.西方学者认为列宁斗争功过参半 |
| C.西方学者对布尔什维克持否定态度 |
| D.西方学者认为列宁追求政治自由 |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
|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
|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 A.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
| B.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
| 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 D.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
1960年我国与缅甸平等解决了边界问题,随后又先后与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大部分边界成为友好边界。边界问题的解决
| A.体现我国不结盟外交的理念 |
| B.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
| C.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外交形势 |
| D.为开拓与西方大国外交奠定基础 |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写道:“中共的许多构想中,自发革命观体现得非常明显,自发革命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潜力,认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起来,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变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下列选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
| A.统一战线政策 |
|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 C.计划经济体制 |
|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