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
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 |
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
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 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调制 |
C.实行租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 | D.实行租调制、迁都洛阳 |
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革的重点转向了
A.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B.劝课农桑 | C.建设洛阳 | D.制度革新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 | B.征收租赋 | C.监察官员 | D.推行均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