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法治指数是国际上判断、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及其程度的量化标准。2012年,中国法治指数排名为87名。2014年全球法治指数丹麦以0.93分位居第一,中国以0.45分排名76。
材料二:提高法治指数,建设法治经济,必须切实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只有公平竞争,各种要素才会在利益驱动下竞相涌动、良性共赢,所以,让交易更平顺,让“无形之手”更稳健,离不开法治的庇护;过去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商业贿赂、欺诈,都为法治所不容,所以,让信用更扎实,也离不开法治的庇护;法治也瞄准政府,把“有形之手”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无形之手”才有创造活力,才能“逼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经济。
材料三: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年。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N市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健全完善决策机制,问计于民,汇聚民意,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行政问责和督查力度等,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提高法治指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相关知识,分析N市为建设法治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2009年“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大力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程”……有关部门频出重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学们运用矛盾的观点,就如何“抵制网络不良之风,共建文明绿色空间”提出了如下合理建议:
第一,必须把堵和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打击网络低俗不手软,同时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第二,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
第三,需要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
请你说明上述建议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去冬今春以来,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旱灾,百姓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牲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据专家分析,自2009年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偏暖,从而引发大气环流异常,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影响云南等地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云贵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形成了云贵等地干旱灾害发生的必然性。另外,这几个省区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大力种植了对土壤的水分和肥料养分需求极大的速生桉树,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的生态林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对这次旱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多次下拨抗旱救灾资金,派出工作组指导抗旱。面对灾情,全国干部群众积极抗旱,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结合上述材料,辨析下列观点:“天灾不由天,抗灾不由天。”
《富春山居图》(如局部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倾尽毕生精力的杰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一派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作者把握大势当先,质在其中的规律,山水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简约利落,显示出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画面在构图上重视大片空白,同时注意近、中、远景的处理,形成生动又不乏严谨的整体结构。《富春山居图》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恰当把握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艺术的整体优化
②辩证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艺术创作成功的重要环节
③实现创作主体的意图,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又要敢于突破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
④立足实践,与时俱进,辩证否定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材料四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低,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比较落后。同时,
中国又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
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使得中国今后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
(1)结合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思考,我国如何才能改变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
量持续增长的状况?(10分)
材料五通俗地讲,森林碳汇就是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在确定了范围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和林木生长全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这种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叫做碳汇造林。
(2)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低碳生活、碳汇造林等新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
人所熟识。并逐步转变为部分公民的实际行动,甚至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运用价值
观的知识,对这一现象加以评析。(10分)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获高票
通过。2万字的报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施政理念。
材料一《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过程
时间 |
过程 |
2010年1月19日 |
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将征求意见稿发往全国各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和党政军群各部门 |
2010年1月22日 至2月1日 |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和工人、农民、学生等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
2010年2月27日 |
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针对网友提出的经济发展、外交、住房、就业、物价等问题一一作答 |
2010年3月5日 至3月14日 |
《政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代表审议和政协委员讨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被吸收进报告的定稿 |
(1)《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上述行为的哲学依据。(10分)
材料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备尽
所能,各得其所。要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3)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