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一千八百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一千八百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八十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注释。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一千二百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二十六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5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作为湖北人的作者,显然更钟情楚地文化。 |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2)作者着墨上津城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㈠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㈡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㈢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㈣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㈤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㈥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㈦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
B.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
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
B.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
C.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
C.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D.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晨的电话
戴维·霍利斯(新西兰)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爬过院子的篱笆,透过殖民时期的大窗户,柔和地照在卧室内。阵阵凉风吹来,除了梳妆台上笨重而古老的座钟发出有规律的滴答滴答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一床针织被盖在床上,那里睡着丈夫和妻子,他们轻微的呼吸声几乎听不到。
早晨的宁静被床边的电话铃声打破。只见丈夫动了动身体,慢慢地翻过身去。丈夫约翰·柯林斯是一个高个子的中年人,身体刚刚开始发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上班时整天坐着,吃的又不错,怎么能不发福呢?他一手挠着有点发白的短胡子,一手去接电话。
“早上好!约翰,我是哈里,很抱歉这么早打扰你,斯宾塞今天有事来不了,你能替他值一天班吗?”
约翰深吸了一口气,朝妻子那儿扫了一眼,看她是否醒了,“呃……好吧,我一会儿就到”。
妻子似乎突然醒了,眼里噙满泪水,她大声嚷道:“不,不行,又要在周末加班!你早就答应了,这个周末我们要一起去看彼得的橄榄球比赛。你知道,他一直都希望你去看他比赛,而且他已经对自己所有的朋友说了,他爸爸要来。看完比赛我们还要在湖边野餐!”
“听着!简,你不明白,我别无选择。他们人手不够,真的很需要我。”
约翰说着就跨进了浴室,用力打开了淋浴开关,没等水热,就钻了进去。他狠狠地往稀松的头发上抹了些洗发水,似乎这样就可以把简不停的抱怨止住。
简不说什么了,无奈地流着眼泪。约翰有些后悔了,为什么自己那么轻易地就对别人说行,而对家人说不呢?这次又是这样!
他不想吃早餐,只想在妻子重新开始唠叨之前赶快离开。他抓起公文包,正要出门,突然感觉旁边有人在看他。他慢慢转过身来,发现是彼得,他的大儿子,正用请求的眼神望着他。
“爸爸,我已经跟朋友们说了,你要来看我们的橄榄球比赛。”
“我很抱歉,儿子,同事有事上不了班,我得去替他。下次我一定去,好吗?我保证。”
“但是,爸爸,这次你不去加班不行吗?”
“听着,孩子,我也不想去加班。”约翰抬高了嗓音,“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着,约翰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屋子,没有注意到眼泪已经从儿子的脸上流了下来。
“早上好,约翰!发生了什么事,一脸的不高兴?”
“你好,莫菲!家里的事,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里人要我这样做,老板要我那样做,你说我该怎么办?我能对老板说‘不’吗?”
“要使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伙计!”
繁忙的一天过去了。能在下午四点下班,约翰感到很满足。回家的路上车很多,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开着车,一边想着电视上的橄榄球比赛。
“到家应该还来得及看比赛。”约翰想,“但愿简不要再生我的气了。”
他开始加速,准备超过一辆卡车,可脑子里又不自觉地想起早上和妻子的争吵,没有注意到车子已经驶出了道路。他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那个老妇人脸上的惊恐,那时他们两人的车就要撞上了……
他能听见声音,却睁不开眼睛。他听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电话铃声以及说话声。
“他怎么样了,医生?”是妻子在说话,她想努力控制住自己变调的声音,但无济于事。
医生没有马上回答,他在斟酌应该怎样回答家属的询问:“很抱歉,现在还无法下结论,但是我得老实告诉你……情况不妙,他困在车里的时间钓鱼台了。我建议你最好把家人都叫来,以防万一。”
妻子的话音消失了,只是她那低低的呜咽声仍然回响在他的耳畔。他又听见儿子的哭声,以及仍然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
完了,一切都结束了。他感觉特别想哭,他想告诉妻子,自己是多么爱她;告诉她,他忽略了她和孩子们,总是先想着别人,心里是多么内疚。但是一切都太晚了,他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电话铃声越来越响。怎么回事?就没有人去制止它吗?突然,他感到有人推了他一下。“去接电话,约翰。”
他猛地坐了起来,心跳得厉害,额头上渗出了汗,他抓起电话:“您……您好!我是约翰,您是哪位?”
“早上好!约翰,我是哈里,很抱歉这么早打扰你,斯宾塞今天有事来不了,你能替他值一天班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小说中的约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5分)
“担当”意为“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担当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自觉。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下列对小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小说构思独特,采用梦境与现实相交错的写法,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一个男人所经常遇到的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问题,主题深刻,构思独具匠心。 |
B.文章叙述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节,呈现出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氛围,暗示了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现实的围困。 |
C.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出现了同样的电话,虽然内容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反映了现实生活时刻困扰着人们,人们没有任何自由。 |
D.作者先写周末早晨一个电话叫醒一个家庭的情景,然后描述随后发生的各种生活琐事和一起车祸,结尾却出人意料,陡然一转,揭示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睡梦中。 |
E.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通过写约翰替斯宾塞值班,表现了约翰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型黑洞蒸发之谜
沈 英 甲
①科学家认为,除了质子间和超对称粒子间的碰撞外,导致产生反质子的基本粒子现象,还有微型黑洞的蒸发。
②英国物理学家、黑洞蒸发理论提出者斯蒂芬·霍金对与大型黑洞相比较要小得多的黑洞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在刚诞生不久的宇宙,由于若干因素导致能量密度分布极不均衡,密度高的极小部分会因自身重力收缩,可能形成微型黑洞。如果这类微型黑洞仍大量存在于银河系和宇宙之中的话,就有可能随着它的蒸发放射出反质子,并倾泻到地球上。
③从比质子还要小的微观尺度来看,能量等所有物质不会维持在一个定值,而是在波动。在“虚无”状态,甚至在完全不存在物质的真实中,也不停地进行着粒子与反粒子的对生成和对湮没,在黑洞表面的真空中也反复着这一过程,具有负能量的粒子或是反粒子会陷入黑洞的强重力场,于是与其相对的粒子或反粒子就会从黑洞被释放出来。
④黑洞会把物质、能量或者信息统统吸入,但是比质子还要小的微型黑洞会因为这种强重力场的量子效应,释放出粒子和能量。斯蒂芬·霍金进一步说明,黑洞释出能力也就是它具有的“温度”,这种温度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所以黑洞释放出粒子后会变轻变小,温度不断升高。最后,黑洞温度急剧升至无限高,爆发性地释放出粒子,然后归于灭亡。
⑤如果早期宇宙几乎都是由微型黑洞构成的话,这些微型黑洞就会参与银河系的形成,大量微型黑洞就会在银河系周围形成晕圈状的球形分布。这些微型黑洞的质量和温度各异,从几乎不再释放粒子的冷却黑洞到爆发性持续蒸发的,黑洞可能类型众多,迄今为止已经消失的也不计其数。
⑥微型黑洞的温度一旦达到极高,在爆发之前的数千万年间会持续释放出质子和反质子等粒子,释放出的反质子以低能量者居多。
⑦高温物质会释放出粒子和反粒子,其中也包括反质子。但是没有人预言初期的宇宙到底能生成多少微型黑洞,银河系中也许完全不存在微型黑洞,也许存在甚多微型黑洞。不过,科学家有可能利用高性能的探测器准确无误地捕捉到来自宇宙的反质子。具有低能的反质子由宇宙线碰撞是困难的,十分罕见。所以,来自宇宙空间的低能反质子是探寻微型黑洞蒸发的极理想的途径。通过科学家实验,这种探索开始成为可能。
⑧大爆炸结束时的宇宙被称为“放晴的宇宙”,只是靠光信息来观察比“放晴的宇宙”更早期的宇宙是不可能的。对此,只能靠找寻微型黑洞——这一来自极早期宇宙的化石,来研究刚刚诞生的宇宙及超微观尺度上宇宙密度的变化,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⑨科学家要深入地探究,是否存在处于低能状态的来自微型黑洞的反质子。低能粒子流因地球磁场而发生弯曲,只倾注于靠近地球磁极的高纬度地区,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为51度,无法观察。科学家认为,有必要在地磁极附近通过高空气球进行长期观察,为此要减低检测器的重量,降低耗电,将来从阿拉斯加北部围绕北极进行环球飞行,或围绕南极点实现20天气球飞行,最终揭开有关反质子的谜团。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10期)下列关于“微型黑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黑洞是相对于大型黑洞存在的一种现象,诞生于早期的宇宙,并可能参与银河系的形成。 |
B.微型黑洞释放出变轻变小的粒子与不断升高温度的能量,在此情况下,温度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 |
C.微型黑洞是由于各种特定因素影响了黑洞能量密度,密度高的极小部分收缩,最终可能形成微型黑洞。 |
D.探寻微型黑洞蒸发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低能量反质子,因为它具有数量多与不易受到宇宙线碰撞的特性。 |
下列对“微型黑洞蒸发”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能量等物质会处于波动状态,且发生于黑洞表面的真空。 |
B.黑洞的强重力场充斥着粒子和反粒子,从而把相对的粒子和反粒子释放出来。 |
C.微型黑洞蒸发的过程就是释放粒子和能量的过程,这就是具有的温度。 |
D.微型黑洞有个强重力场,缺此就无法产生黑洞蒸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黑洞的高温物质会释放出粒子、反粒子和反质子,其中反质子与微型黑洞蒸发密切相关。 |
B.从理论上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寻微型黑洞完全可以打开刚诞生宇宙和超微观尺度上宇宙变化之谜。 |
C.要深入研究低能状态的反质子要到近地球磁极的高纬度地区,因为地球磁极致使低能粒子流发生了弯曲而注入到这些区域。 |
D.微型黑洞质量和温度各不相同,数量也是未知数,它们一直处于不断生成和不断消失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与电影都是文学的载体。今年的电影市场依旧是正增长,可图书市场的实体店头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弄得出版界有些心慌,尤其担心实体书店的存亡。其实电影尽管增长了,但电影院多数时候还是挺空的,几个人看个包场并不鲜见,许多电影看几眼想退票也没门儿,郁闷的大有人在。
电影界全年拍了大几百部影片,绝大部分悄没声地寿终正寝了,只几部有市场又有影响,最大的黑马是一部叫《泰囧》的影片,几乎把电影界一年的钱都赚到自己腰包里了,让同行眼红;出版界下半年依靠瑞典人帮忙,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莫言,致使11月份虚构类畅销书前30名中莫言包揽了25名,这个数字是莫言的喜剧,中国文学的悲剧。
最近在与人闲聊中做了如下调查,看过莫言小说的人谁能说说情节,答曰几乎一致,记不住,看不下去;看过《泰囧》的人谁能说说感受,答曰也几乎一致,瞎笑一场,看不看两可。于是我有点儿失望,作为2012年的最大的文化现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文学已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变得模糊不清,象这几天华北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算不上污染,也没有情调。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可今天的人们精神上多为躯壳,《泰囧》的公众屈从,莫言的公众盲目,清晰地昭示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悲剧。
(选自马未都博文《精神悲剧》,有删节)博文中,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看法?
作者说“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学的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材料,简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相见以诚
郭沫若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远性的格言。不根据事实,或甚至违背事实,或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究骗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待到事实一揭穿了,那效果会成为逆效果的。到这时言语逾花巧,逆效果来得便愈大。
欺骗有时似乎也有必要。所谓“兵不厌诈”,便肯定了诡诈的效力。其实,尽管你是怎样善于用兵的人,你能够出奇制胜,但总要有兵可用。所以用兵的原则依然是忌“巧速”而贵“拙迟”。这一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的旋乾转坤的战役,便是这一原则的最具体的说明了。当希特勒对苏联突然发动了闪击战时,他是多么“巧”,多么“速”。1942年打进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小胡子不知道会心地微笑了好多次,然而结果怎样了呢?
专门靠欺诈便能打胜仗,专门靠欺诈便可以收到任何大小事件的成功,天地间决没有那样的事情。要说靠着欺骗便可以治国平天下,那更完全是笑话。那些搞政治的人似乎都中了些苏秦、张仪的毒,说到政治就好像只有几套骗人的纵横捭阖。
今天应该是大家相见以诚的时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责任心来,大胆地照明自己的丑态,彻底地荡垢涤污。不是骂人丑便可以掩盖得了自己的丑。千层的粉饰也把污垢掩盖不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污垢根本还是存在。
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烧”。这种人,他能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接受批评,更勇于对抗外来的一切横逆、诬蔑、诱惑、冷视。要怎样才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个“诚”。老老实实的做人,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损人利己的私心,这样便能产出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样便能够大无畏。我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骗自己!
没有诚意的人便没有勇气。这种人鬼鬼祟祟,专门损人利己,做不来一件堂堂正正的事,说不来一句堂堂正正的话。一耍装腔作势,立刻便露出了自己的尾巴。但他们也有一项外来的资本,便是靠他人也没有诚意。只要你有一毫私心,有一点软弱,他们便抓到了你这项缺点。于是威胁,利诱,千层的蜘蛛网便罩到你的身上了。这样的现象四处都是,而以黑字写在白纸上的特别明显。但今天是应该相见以诚的时候了,拿出诚意来,大家正大光明地做些对得住人民,也对得住自己的事。(选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有删节)文章开篇并未直接从“相见以诚”的论题切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相见以诚”中“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